在三尺讲台上,为党旗增辉 ——记仇湖小学优秀党员曹昌凤、杨绍华、袁昌俊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
曹昌凤,从事教育工作38年的老党员,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曾担任墩头镇仇湖小学校长,1999年退休后,学校聘请他为校外教育辅导员。老校长退休不褪色,仍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在担任校外教育辅导员期间,曹昌凤心为学校所牵,情为师生所系,并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学生辅导功课。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他组织学生到禾庄村看望抗日老战士陈桂茂和已故抗日老战士吴瑞云的儿子吴雨华,组织学生阅读抗战书籍,举办抗战图片展览,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他多次被省关工委评为“优秀校外教育辅导员”。
杨绍华,墩头镇仇湖小学校长。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多年来,他坚持每月拿出200元资助宁夏彭阳冯庄小学的贫困孩子胡翠玲,虽然资助金额不大,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让走在艰难的求学路上的胡翠玲看到了希望。胡翠玲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如果没有杨校长的关爱,她可能变成一个失学的孩子了。因为她从小失去了母亲,父亲体弱多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失去了体力劳动的能力,使得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杨校长时刻关心着受助学生的成长,与受助学生定期通信,天气转冷时,他不忘给受助学生寄去寒衣。不忘从教初心,牢记育人使命。杨绍华说,爱心助学是他的使命,他一定会坚持到底,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圆求学梦。
袁昌俊,1986年走上三尺讲台,至今已经35个春秋。他,无怨无悔,在乡村学校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把自己的忠诚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爱洒向了水乡孩子。圣家杰,一个靠低保生活的家庭的孩子,袁老师没少关心他;吴怀鹏,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他身上穿的是老师孩子的衣服;杨春梅,父母年迈,袁老师经常登门补课,给他送学习用品;宫张清,上课突然腹部疼痛难忍,是袁老师把他送到了医院……袁老师用自己一颗火热的心温暖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缘于对学生的爱,源于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痴情,他三十年如一日,在水乡学校默默地耕耘着,播种着……
一名党员的作用,就像一台机器上的螺丝钉。螺丝钉虽小,作用却不可低估。仇湖小学的老中青党员们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和奋斗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为事业添彩,为党旗增辉!
用户登录